她憶秦娥。開始易招弟。是出名後,才被劇作家秦八娃改成憶秦娥的。
易招弟為了縣劇團,她舅給改了第一次名字,易青娥。
很多年後,憶秦娥還記得,改變她命運的時刻,是在一個太特別烈的下午。她正在家對面山坡上放羊,頭上戴了一個用柳條編的帽圈子,柳葉都被太曬蔫了。她娘突然扯破喉嚨地喊,讓她利回來,說她舅回來了。
她舅胡三元,在縣劇團敲鼓。她娘老罵她舅,說是不成器的東西,到劇團學瞎了,作風有了問題。她也不知啥個作風問題,反正娘老叨叨。
她隨娘趕場子,到幾十里地外,看過幾回縣劇團的戲,見她舅可神氣了。他把幾個大小不一樣的鼓,擺在戲檯子一側。他的整個子,剛好出來,能跟演員一樣,讓觀眾看得清清楚楚。戲要開演前,他先端一大缸子茶出來。那缸子足能裝一瓢。他是不不慢地端著搖晃出來的。他朝靠背椅子上一坐,二郎一蹺,還給面子上墊一塊白白的布。他噗噗地開上的浮沫,呷幾口茶後,才從一個長布套里,掏出一對鼓槌來。說鼓槌,其實就像兩筷子:細細的,長長的。「筷子」頭朝鼓皮上一壓,眼看「筷子」都要折斷了,可手一松,又立即反彈得溜直。幾個敲鑼、打鐃的,看著「筷子」的飛舞,還有她舅角的來回努,下巴的上下含翹,眼神的左右點撥,就時急時緩、時輕時重地敲打起來。整個山溝,立馬就熱鬧非凡了。四八下的人,循著熱鬧,急急呼呼就湊到了台前。招弟是後來才知,這「打鬧台」。其實就是給觀眾打招呼:戲要開始了,都利來看!看的人越多,她舅手上的小鼓槌就掄得越歡實,敲得那個快呀,像是突然一陣雨,擊打到了房瓦上。那鼓槌,看似是在一下下朝鼓皮上落,落著落著,就變成了兩個喇叭筒子,好像紋絲不了。可那鼓,卻發出了皮將爆裂的一迭聲脆響。以至戲開始了,還有好多人都只看她舅,而不心場面上出來的演員。好幾次,她都聽舅牛說,附近這七八個縣,還找不下他這敲鼓的好手藝。省城大劇院的戲,舅說也看過幾齣的,就敲鼓那幾下,還沒有值得他「朝眼窩裡眨的」。不管舅啥牛,反正娘見了就是罵,說他一輩子就知在女人窩裡鬼混。三十歲的人了,還娶不下個正經媳婦。氣倒是惹得幾個縣的人都能聞見。後來招弟去了縣劇團,才知她舅有多糟糕,把人丟得,讓她幾次都想跑了算了。這是後話。
她從坡上回來,她舅已經在吃她娘擀的蛋臊子面了。她爹在一旁勸酒。舅說不喝了,再喝把大事就誤了。
舅對娘說:「利把招弟收拾打扮一下,我趕晚上把娃領到公社住下,明天一早好坐班車上縣。看你們把女子養成啥了,當牛使喚哩,才十一歲個娃娃么。這哪像個女兒家,簡直就是個小花子,頭蓬亂得跟鬼一樣。」
要是放在過去,娘肯定要嘮叨她舅大半天。可今天,任舅怎麼說,娘連一句話都沒回,就趕張羅著要給她洗澡、梳頭。她舅還補了一句說:「一定要把頭上的虱子、蟣子篦盡,要不然城人笑話呢。」她娘說:「知知。」娘就死勁地在她頭上梳著篦著,眼看把好些頭髮都是從頭皮上薅掉了,痛得她眼淚都快出來了。娘還在不停地梳,不停地篦,她就把頭躲來躲去的。娘照她後腦勺美美磕了幾下說:「還磨蹭。你舅給你把天大的好事都尋下了,縣劇團招演員,讓你去哩。頭上這白花花的蟣子亂翻著,人家還讓你上台唱戲?做夢吧你。」說著,又磕了她一下。
招弟也不知是高興,還是茫然,頭嗡的一下就木了。她可是連做夢都沒想過,要到縣劇團去唱戲的。這事,她舅過去喝酒時也提說過,說啥時要是劇團招人了,脆讓姊妹倆去一個,也好讓家裡減輕一些負擔。她想,那咋都是她姐來弟的事。來弟比她漂亮,能。她就是一個笨手笨腳的主兒。娘老說,招弟一輩子恐怕也就是放羊的命了。可沒想到,這事竟然是要讓她去了。
洗完頭,娘給她扎辮子的時候,她問:
「這好的事,為啥不讓姐去?」
娘說:「你姐畢竟大些,屋裡好多事離不開。我跟你爹商量來商量去,你舅也同意,還是讓你去。」
「我去,要是人家不要咋辦?」她問。
娘說:「你舅在縣劇團里,能得一指頭都能剝蔥。誰敢不要。」
娘把她姐的兩個花卡子從屜里翻出來,別在了她頭上。這是姐去年挖火藤,賣錢後買下的,平常都捨不得戴。
「姐不讓戴,你就敢給我戴?」她說。
「看你說得皮薄的,你出這遠的門,戴她兩個花卡子,你姐還能不願意。」
娘說完,咋看,又覺得她上穿的衣裳不合適。不僅大,像圈一樣,掛搭在上,而且肩上、袖子上、上,還都是補丁摞補丁的。就這,還是拿娘的舊衣裳改的。娘想了想,突然用斧子,把她姐來弟的箱子鎖砸了。娘從那裡翻出一件綠褂子來。那是來弟姐前年過年在供銷社買的,只穿了兩個新年,加上六月六曬霉,拿出來曬過兩回,再沒面過世的。不過兩年過年,來弟姐都讓她試穿過,也僅僅是試一下,就趕讓她了。那褂子平常就一直鎖在箱子里,鑰匙連娘都是找不到的。
她咋都不敢穿,還是娘把綠褂子套在了她上。褂子明顯大了些,但她已經感到很派派、很美觀、很滿足了。
姐那天得虧不在,要是在,這衣服不定還穿不成呢。
出門時,舅看了看她說:「你看你們把娃打扮的,像個懶散娘一樣。再沒件合衣服了?」
娘說:「真沒有了。就上這件,還是她姐的。」
舅無奈地嘆了口氣說:「唉,看看你們這子。不說了,到城裡我給娃買一件。走!」
剛走了幾步,娘就放聲大哭起來。
娘突然跑上去一把抱住她,咋都不讓走。娘說娃太小,送去唱戲,太苦了。就是在家放羊,也總有個照應,這大老遠的,去了縣上,孤孤單單的,娃還沒滿十一歲呢。娘越想越捨不得。
舅就說:「放你一百二十個心,娃去了,比你們的子受活。一踏劇團門檻,就算是吃上公家飯了。你扳指頭算算,咱九岩溝,出了幾個吃公家飯的?」
算來算去,這麼些年,溝里還真就出了舅一個吃公家飯的。
爹就勸娘,說還是放娃走,不定還有個好前程呢。
招弟就眼淚汪汪地跟著舅走了。
剛出村子,她舅說:「得把名字改一下,以後不要招弟了。來弟、招弟、引弟這些封建信思想,城裡人笑話呢。就易青娥吧。省城有個名演員李青娥,你易青娥,不定哪天就成大名演了呢。」舅說完,還很是得意地笑了笑。
突然變成易青娥的易招弟沒有笑。她覺得舅是在說天書呢。
易青娥捨不得娘,也捨不得那幾隻羊,它們還在坡上朝她咩咩著。
十幾年後,易青娥又變成了憶秦娥。
在她的記憶深,那天從山裡走出來參加工作,除了姐的兩個花卡子和一件綠褂子外,娘還著頭皮,覥著臉,從鄰居家借了一雙白回力鞋,兩隻鞋的大拇指都有點爛。不過人家很細心,竟然用白線補出了兩朵花瓣。鞋才洗過,上過大白粉,特別的白。雖然大了幾碼,娘還給鞋裡了苞谷葉子,但穿上好看極了。她一路走,還一路不停地朝腳上看著。惹得舅罵了她好幾回,說眼睛老盯在腳背上,跟她娘一樣,都是些山裡沒出息的貨。
多少年後,劇作家秦八娃給秦名伶憶秦娥寫文章時,是這樣記述的:
那是1976年6月5的昏時分,一代秦名伶憶秦娥,跟著她舅——一個著名的秦鼓師,從秦嶺深的九岩溝走了出來。
那天,離她十一歲生,還差十九天。
憶秦娥是穿著鄉親們送的一雙白回力鞋上路的……